《江油乡镇简志》之中坝镇
| 招商动态 |2017-04-13
位置境域与建置沿革
位置境域 中坝镇是中共江油市委、江油市人民政府所在地,为全市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交通、通讯中心。地理坐标北纬31°45′1.72″~34°49′11.87″,东经104°43′10.31″~104°45′41.66″。东连三合镇,西接太平镇,南距绵阳38千米、成都175千米,北距广元160千米。行政区域面积10.09平方千米。
建置沿革 因其地形如船,两面皆水,中间为坝,故名中坝,在清代有“小成都”之称,民国时期被誉为四川四大名镇和五大药材集散地之一。始建于元惠宗时期(公元1333~1368年),原址位于罗汉坝,初名兴隆场,后改名为双流场,明末毁于战火,清康熙三年(公元1664年)重建于今址。清雍正九年(1731年)设中坝巡检司。清乾隆年间为江油县第三甲管区。民国2年(1912年)设中坝场团防局,代理行政事务维持地方治安并兼管商务。民国14年(1925年)改中坝场为中坝镇。民国24年(1935年)红四方面军进驻江油,建立中坝市苏维埃政府。红军西进转移后中坝镇改设联保办事处。1949年12月22日江油县解放,成立中坝镇军事管制委员会。1950年3月属第二区。1951年5月,江油县人民政府由武都迁中坝,改为城关镇。1954年改名城关区。1955年城关区改为城关镇,下辖10个居委会。1958年江油、彰明两县合并,彰明县的太平场、三合场并入城关镇,下辖10个居委会。1961年恢复中坝镇。1981年更名为中坝区。1985年金轮乡撤销,并入中坝镇。
行政区划 2015年末,辖涪利、花园、画屏、明月、银河、纪念碑、桃源、天宝、天府、先锋、新场、诗仙、金轮、太白、滨江、明珠、华丰、昌明、大河、涪江、东胜2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,幸福、城北、华丰、金轮4个行政村,17个村民小组。
环境、资源与人口
自然环境与资源 地处涪江冲积平原,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。涪江、昌明河经流量丰富,地下水充裕,利于工业、农业和居民生活用水。年降雨量1100-1300毫米,无霜期290天左右,常年日照1362小时。宜种面广,特别适宜亚热带作物生长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,阳光充足,雨量充沛,气候宜人,年均气温16℃。
人口 2015年末,辖区常住总人口为137889人(其中农业人口0.33万人),主要为汉族,也有回族、羌族、藏族等少数民族。
经济发展
2015年底,全镇实现规模工业总产值42736万元;规模工业主营业收入38340万元;协议引资6.45亿元,实际到位资金完成5.1亿元。财税收入实现2.41亿元。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186元。全年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2个,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;培育限额以上企业16家,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1户。
城市建设
文明城市创建 2015年,发放各类宣传资料5.2万份,悬挂张贴大标语35幅,小标语1800余幅,开设专栏95处,组织群众性宣传活动21次;集中治理“五乱”,将治理工作重点向背街小巷、城中村延伸,累计清运垃圾1000余方,清除“牛皮癣”3.6万余处;大力整治集市周边环境,配合市级部门,参与规范占道经营120余次、规范停车位220余处等行动。
旧城改造 1993年开始实施旧城改造。2015年,新场三组片区全部签订拆迁协议。全年共拆迁26户,拆迁面积13898.03平方米;原职中片区旧城改造全年共拆迁40户,拆迁面积约14000平方米;解放北路片区项目拆迁151户,拆迁面积16900平方米。太白公园拆迁自2015年9月重新启动后,共拆迁45户,拆迁面积13834平方米。涪江北路西区新居工程竣工交付使用。2015年全镇共拆迁368户,拆迁面积68717.03平方米。完成纪念碑人防工程建设。
社会事业
文教体卫 2015年,辖区内有大剧院1个,电影院3个,有线电视接入率100%。中学1所,小学3所,学生4700余人;幼儿园3所,入院幼儿1500余人,教职工190余人,适龄儿童入学率100%,适龄幼儿入园率100%。有卫生院1所,社区卫生服务站14个。新型农村医疗参保率100%。
社会保障 2015年,帮助9户、22人贫困对象脱贫。全年新农合参保11198人,农村小额人身保险2200人。全面完成政策性农业保险投保等各项惠农政策保险工作任务。
低保优抚 对低保对象实现动态管理和“应保尽保”,在全镇范围内进行低保家庭经济收入核查,规范管理低保档案资料。全镇有农村低保53户、85人,2015年累计发放资金16.8万元;城镇低保455户,721人,全年累计发放资金244.8万元。对全镇优抚对象380人全年发放优抚金325万余元,为9名特困重点优抚对象发放补助5.4万元。
特色优势
中坝镇位于江油市城区中心,交通便利,人口密集,经济繁华,招商引资条件好。利用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,中坝镇坚持把三产发展摆在经济发展的首位,引导三产企业做大做强,通过切实落实服务业发展规划,形成一、二、三产业互融互动、良性发展的格局。大力推动电子商务进社区,通过“体验+网购”经营模式和“三对一”管理模式将实体店、社区、网购相结合,宣传“线下体验、线上购买”的消费理念,有效增加社区就业人数,推动三产经济发展。2015年,全镇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增幅18.7%,服务业税收占三产业比重88.6%;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5.65亿元,同比增长18.9%;引进1亿元以上项目2个,5000万元以上项目2个;培育限额以上企业16家,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21户。
风景名胜
红军胜利纪念碑 民国24年(1935年)4月初,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攻占江油、彰明,进驻中坝,将原驻防川军旅长董长安所建“德政碑”改建为红军胜利纪念碑。碑高21.58米,方锥形,坐落在中坝镇解放中街市区中心。碑座3层,高4.2米,分8方,碑身7.65米。碑台四方形,宽7.16米,高1.63米,上壁石曲栏高1.1米。石阶10级,长4.26米。碑身四而镌刻阴文,南面:百战百胜的工农红四方面军光荣胜利纪念碑。北面:为争取独立自由与领土完整的新中国而战!东面:铲除封建势力,消灭卖国贼蒋介石,坚决赤化全四川。西面:彻底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,平分给贫苦农民,坚决做好扩大红军的工作。
是年6月底,红军北上撤离江、彰两县后,国民党军阀派人将碑文铲坏,敷上三合土,刻制“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纪念碑”字样。新中国成立后,县委、县府于1959年和1966年对其进行了两次修葺。根据原红四方面军政治部主任傅锺(刻制红军胜利纪念碑主持人)的回忆和碑身上尚能辨认的残缺字迹恢复了原文字貌。碑文烫金,碑顶冠五角红星一枚。
太白公园 位于昌明河东岸,与李白纪念馆隔河相对,1987年建成。总占地面积92800平方米,取川派园林之长,集苏、杭、扬等园林之精萃。园内曲折迥廊、瀑布吟唱、垂柳婀娜、繁花馨香。园内有观瀑亭、七星桥、落虹桥、李白文化雕塑、镇水石牛、蒋公德政坊、大雅楼、百花园、铁杵磨针、花鸟鱼馆、荷花池、儿童乐园、游乐园、揽月亭等建筑和景点。
海灯法师武馆 位于昌明河左岸的太白公园内,与右岸的李白纪念馆紧邻。武馆占地24亩,于1988年开馆,可同时容纳200余人的操练和食宿。武馆为仿唐建筑,建有山门、照壁、演武厅、练武场、会客厅、学员宿舍、食堂、法师静居小院以及亭、榭、轩、室、回廊等,平时对外开放,可供游客参观游览。
中坝清真寺 位于市区解放路中段,建于清咸丰年间(1851~1861年),光绪十年(1884)扩建。坐西向东,四合院布局,现仅存前殿和正殿。前殿为木质结构,面宽3间14米,进深5.5米,脊高8米,明间抬梁式梁架结构,3柱落脚,6椽,次间为穿斗结构,6柱落脚4穿。正殿3间面宽14.2米,明间宽5.3米,进深2间14.4米,次间进深6.4米,6柱落脚4穿,悬山式结构。正殿为礼拜厅。新中国成立后,中坝清真寺得到政府的保护。“文化大革命”期间曾遭到破坏。1978年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后,政府多次拨款维修。2003年,新建大门、新月楼。
江油大剧院 江油大剧院原名中坝剧场,始建于1982年,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中严重受损。江油大剧院系原址重建,占地25亩,建设面积18000平方米,为全市综合性文化艺术中心,包括大剧院、文化馆、川剧团、电影院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、艺术培训基地、民俗博物馆7个项目,集演出、展览、会议、电影、艺术培训于一体。
历史人物
杜灵 杜灵(1916~1968年),江油县中坝镇成衣街人,红军,成都军区独立师师长,军职。
少读私墊,习弹棉花,曾作小摊贩生意,以维持生计。民国24年4月,在中坝参加红军,9月调到军部秘书处文印股作文印员。他随四方面军西征川康,两过草地,北出甘肃,行军作战宣传,宿营书写刻印,多次冒着敌人炮火在前沿喊话鼓动,受到领导表扬。翌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
抗战开始,在八路军129师司令部作战科任统计股长。部队开赴太行山后,他调任四、二分区队训股长、作战股长等职,长期战斗在太行山区,先后参加了渡河东征、解放沁县、粉碎日军九路围攻、激战长治、安阳破袭等重要战役。民国28年冬,率侦察兵乘夜进到沁县城郊残碉中侦察,为解放沁县立下头功。民国31年反扫荡中,直接兼任马坊指挥所指挥长,粉碎日军扫荡后,奉命坚持该地游击活动。
解放战争时期,任太行军区军政处长、独立28团副团长。后随建制扩大和改编,先后任独1旅、38旅和182师参谋长等职,参加了上党、晋中、临汾、太原诸战役,率部卫戍西安、拱卫扶眉、进军大西南。
四川解放后,先后兼任剑阁、南充军分区参谋长。1951年冬调任西南公安部队副参谋长,主要担负剿匪任务。
1954年,调长沙任解放军工程兵学院教育长,1955年授大校军衔。1964年初,调回四川任省公安总队长,加强内卫部队建设。
“文化大革命”初,公安总队改编为独立师,杜灵任师长(军职)。他听从组织调遣,不计较个人名誉地位,在当时极端困难的两派武斗形势下,肩负起维护成都地区社会秩序的重任。1968年1月22日晚9时许,杜灵前往某团处理军务乘车回营,行经成都劳动人民文化宫门前,枪声四起,不幸头部中弹而牺牲。1981年8月27日,成都部队隆重召开追悼大会,肯定“杜灵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,战斗的一生。他的不幸牺牲,使我党失去了一个好战士、好同志”。
特产与美食
中坝附子 江油附子的栽培历史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。附子及其制品是一种药食兼用的中药材。中坝附子具有个头大、体柔软、肉质细腻的特点,其精加工从形状、色泽、片口、刀法上都十分考究。药材行业素有“附子处处种,唯中坝是正宗”之说。中坝附片性味甘、热,质地酥脆,具有回阳补火、散寒祛湿之功效,主治四肢厥逆、微脉欲绝,阳气虚脱等危重疾症。中坝不仅是全国附片的供应基地,而且每年为外贸提供出口产品150多吨。
中坝口磨酱油 中坝口蘑酱油系清代中叶,江油翠屏山一位宋姓道长在中坝北门口开设“熏香园”首创研制而成。中坝口蘑酱油色泽褐亮、形态浓酽、无沉淀、酱香浓郁,内含多种氨基酸等营养成分,具有添色提味,增进食欲的功效,适于烧、炒、炖、卤、凉拌等,被评为部、省双优,载入《中国名食百科》《中国土特名产词典》,并获得“中国食品行业名牌产品”及“中华老字号”等称号。
江油肥肠民国时期,江油县中坝场青龙街东南方的大河坝,摆摊设点叫卖者甚众。摊主将肥肠同猪血、心肺同烧,食客甚众,但多为劳力者或过往行商走贩。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,中坝城区的小吃摊主利用本地优质香辣酱和香辛料将肥肠单独烧制,生意十分红火,逐渐成为江油享誉川内外的一道地方饮食文化品牌。江油肥肠香辣滑脆、油而不腻,适合下饭或佐酒。后来,江油人又相继开发了干煸、凉拌、卤制、清炖、粉蒸等肥肠系列,并研制了肥肠罐头。中央电视台曾专门对江油肥肠进行过宣传报道。
扫描二维码
资辅当前 存鉴后世
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,微信 iOS 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,可通过二维码转账支持公众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