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观点】山东省长郭树清:招商引资,为什么一定要从这5个方面破题?
| 招商动态 |2016-10-26
1、营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!
随着经济增速和经济总量不再是区域竞争力评价的最重要指标,优化营商环境成为各地政府着力的重点。山东的招商引资最早以资金为重点,后来变成以产品和技术为重点,目前的重点在项目上,今后会逐步向以人才为重点转移。无论是营商环境还是投资环境,投资者最关心的是能有稳定、可预测的投资条件。
当前国内潜在的投资规模十分巨大,所以山东应该着力改善营商环境,根据世界银行的10项指标逐一对照,找出本地存在的薄弱环节并进行改进。今后国家出台优惠政策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,但营商环境的营造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要尊重企业家,保障好企业的合法权益,努力营造国内领先的营商环境。这是山东与先进省市间缩小差距、全面追赶的基础。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,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、营商环境,把山东建成投资创业的乐土。降低准入门槛,加强市场监管,切实搞好服务,为各类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。要吸引更多投资者前来投资兴业,让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紧密结合,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物流。要高度重视民营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,不断提高产品科技含量,加大招商引资力度。要为外资企业提供更好服务,实现合作共赢。
2、积极推行主题招商
投资、出口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。但长期以来,山东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。新形势下,保持经济适度增长,必须稳定投资增长。为此,山东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。各级政府不能再按自己设定的支柱产业去寻找项目,不能再由政府去想象什么是市场需要的新产业,更不能由政府去判断什么是未来有竞争力的高技术、好产品。
在新一轮的招商引资上,各地都要扭转过去“贪大求全”的传统思维,着力推进内涵效益型投资增长,引导资金重点投向社会民生、农林水利、能源交通、信息通信、节能环保、先进制造业、现代服务业等领域。
什么叫“主题”招商?就是不再来者不拒,而是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,引导外资参与产业转型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。加快推进引资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把“给优惠政策”转变为“搭创业平台”,从建设开发园区过渡到创造国际水准的工作环境。如此,山东的招商引资就能与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相适应,并为之服务。
3、招商引资的重点要转向人才
招商引资的趋势是向招揽人才和人才团队转型。以往山东招商引资大多着眼于引进多少大项目,重在“堆量”;把重点转为引进人才和人才团队后,实质是引进“创造力”。现在,要由以项目为中心转化为以人才和人才团队为重点。人才是创业创新的核心,地方在招商引资方面的理念要向延揽人才方面转变。
项目让位于人才,不是定个什么项目引人才,而是人才引进项目。政府最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创业创新来设计和制定持久性人才政策,为人才发展创造良好环境。山东需要好好研究和学习深圳、苏州、成都等地的经验。深圳拥有一批国内最先进、最优秀的企业,像华为、中兴、比亚迪、腾讯、万科、平安保险、招商银行等。这些企业家向深圳聚集,主要是因为那里干事创业的环境好。
4、招商引资要防止产业过剩
招商引资要注意破解中国的产能过剩迷局。国内各个经济区,以大兴投资为主导、以资金密集投入、资源大量消耗为特征,有的产业,在各地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后数年就面临严重产能过剩。以后企业补贴发不发,这是经济政策官员要摸索的第一个问题。
《在过剩和贫穷之间》一文的序言中说:“有史以来的生产过剩都属于相对过剩。可是,当代中国的案例仍然具有独一无二的特征……尤其不可思议的是,资源在产业之间、产品之间的转移有时特别困难……政策和体制构成深层次原因。因此,所谓启动投资与刺激消费,调整结构和深化改革,都是一回事。在这种形势下,固然需要政府在某些方面发挥更积极的作用,但是总体看来,需要市场在更大的范围内决定资源配置。”中国的各种产业“一管就死、一放就乱”的格局始终未破,大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背后都能追溯到政府的手。
要制订新的产业政策,要研究哪些是政府该做的、能做好的,哪些是政府做不好、不该做的。以前的路肯定是不通了,把资金、把巨额补贴直接发给企业用于生产经营的模式,可能不会再有了。但对研发项目的支持还会继续。
怎样的产业政策是政府应该做的?那就是“高水平的产业,政府基本上看不懂;低水平的产业,又几乎全部过剩”。所以,政府要回归本位,不过多介入产业具体运营。
5、营造宽松的创业创新环境
山东努力营造最有利于创业创新的宽松环境。搭建了省科技信息公共服务平台,加强了网上网下结合的技术市场建设,探索建立了财政资金、金融资金、社会资本、产业资本、知识财富为一体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。要加快发展创业金融,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。加强创业创新载体建设,积极培育多种形式和各种层次的创业创新孵化器。完善创业创新孵化链条,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创业创新主体,提供差异化专业服务,帮助其提高技术研发、财务、人力资源、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,降低创业创新风险和成本。
政府第一位的责任就是转变职能,减少行政干预,把能量集中到市场监管上去。大力营造诚信守诺的社会氛围,加快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法治环境和社会环境,让每一位投资者、创业者都感受到公平正义,真正让创业创新在全社会“火”起来、“旺”起来。